夜幕下熱鬧的銅鑼灣
(中華新聞通訊社/中華時報香港9月4日訊)香港今日新增10683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當中10490宗屬本地個案,輸入個案有193宗,另外新呈報8宗死亡個案。
死亡個案包括4男4女,年齡介乎59至102歲,當中6人未完成接種3針新冠疫苗。醫管局相信,死者當中有5人與新冠病毒有一定關連,其中一名原本在小西灣隔離中心留醫的82歲男子,本身有冠心病等長期病患,並無接種過新冠疫苗,3日前送入東區醫院時,核酸及快測都呈陽性,入院後情況逐步轉差,於昨日過身。其他3名死者的死因相對與新冠病毒不太直接,當中包括一名59歲乳癌末期病人。
另外,仁濟醫院內科病房有3名病人及1名護士確診,當中3名病人與之前一名確診病人同一病格,正接受隔離治療,情況穩定,有關病房暫停特別探訪安排以進行消毒。
院舍方面,有8間院舍有新增感染個案,包括7間長者院舍涉及10名院友,以及1間殘疾人士院舍涉及1名院友,共有45人被列為密切接觸者需要隔離。
政府本周將公布下調疫苗通行證涵蓋年齡至五歲的詳情,劉宇隆:贊同政策方向,認為只要兒童可面對面上課就不會剝削其學習權利。
高永文:不應假設新冠病毒會「流感化」
新冠病毒單日確診徘徊在1萬宗,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行政會議成員高永文表示,社會現時有兩派聲音,有一派較重視社會回復正常運作,又指眼前的疫情不重要,多些人確診可以提高整體免疫水平,如果達致高的疫苗接種率,就可以如部分西方國家一樣,讓疫情穩定。但他質疑西方的「躺平」抗疫模式是否真的成功,而這些國家在過去兩三年亦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
高永文在一個電台節目又提到,部分國家似乎出現新的病毒變種,感染後的徵狀並非如外界所料的越來越輕,他認為不能假設可以讓病毒爆發,發展成流感,有人認為可以宣布新冠流感化,他指出這是言之過早,本港長遠要走出新冠,不能放手任由疫情爆發。他提到社會有共識要推動疫苗接種,但如果一方面鼓吹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一方面又建議市民可以除口罩、達致群體免疫,公眾對訊息會有混淆,亦不利推動疫苗接種。
對於當局計劃將疫苗通行證最低適用年齡調低至5歲,高永文說,政策最終目的是保護兒童,至於任何便利政策的建議都可以討論,但不應指責當局的做法是強迫兒童打針。
醫務衞生局長盧寵茂稱政府內部對於堅守抗疫,毫無懸念及絕無矛盾,批評近日有傳媒報道不實。
有病人組織引用調查指,逾一成長者快測陽性不呈報,擔心長者低估變種病毒威力。
馬鞍山錦豐苑錦蘭閣圍封強檢發現19宗陽性個案
政府在馬鞍山錦豐苑錦蘭閣完成圍封強檢行動,有大約1560人接受檢測,當中發現19宗陽性個案和4宗檢測結果為不確定的個案,衞生防護中心會安排跟進。
另外,政府亦在「受限區域」內派員到訪642戶,當中132戶沒有人應門,政府會採取措施跟進。
凱匯第三座及半島豪庭一座共14人違強檢公告遭罰一萬元。
當局稱98%死亡個案沒打3針疫苗 籲盡快接種
政府表示,截至上月31日,第5波新冠疫情累計死亡人數達9476人,超過70%沒有接種疫苗。大約98%的死亡個案,並無打3針。
政府在「添馬台」Facebook專頁列表指出,9400多名死者中,有約6700人無打針,已打1針或2針的死者,分別有超過1000人,已打3針的有約160人,已打4針的只有3人。
當局指,即使打了一針或兩針,保護力仍不夠,在高傳染力變種病毒株的威脅下,市民必須盡快打齊3針,增強保護。
因應污水檢測陽性 當局向日出康城等地派26萬快測包
政府因應部分地區污水檢測結果呈陽性和病毒量相對較高,當區的民政事務處將向居民、在地工作清潔員工和物業管理員工,派發合共約26萬個快速抗原測試包。
獲發快測包的地區包括西貢區日出康城、東區杏花園、富景花園及藍灣半島、深水埗區宇晴軒、昇悅居及泓景臺。
以快速抗原測試首次取得陽性結果的人士可透過「2019冠狀病毒快速抗原測試陽性結果人士申報系統」網上平台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