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晓辉
很早以前,我对甘肃东部黄土高原的泾河两岸的石窟群就有浓厚兴趣,今天,我们终于有幸驱车来探访这条长廊石窟群。
人们大都对莫高窟、云冈等着名佛教石窟的艺术成就称赞有加,但很少有人知道,在甘肃东部黄土高原的泾河两岸,隐藏着像繁星一般数量庞大的石窟遗存,形成了一条数百里长的石窟长廊,这就是泾河石窟带。相比其他着名石窟,泾河石窟带虽不为外界所熟悉,但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却异常精彩——它横跨甘、陕两省,以禅修窟为主,堪称最原生态的佛教石窟,也是古丝绸之路上一处规模宏大的禅修中心……
据介绍,“百里石窟长廊”,指的是泾川境内,西起泾河、汭河交汇处的王母宫石窟,东至泾明乡太山寺石窟之间,累计长度一百余里的范围内,开凿出的数百个佛教窟龛(据泾川文化学者张怀群等人勘察,现存窟龛数至少有822个),主要包括王母宫石窟群、南石窟寺石窟群、罗汉洞石窟群、丈八寺石窟群、吊吊塔石窟群、南石崖石窟群等。这条百里石窟长廊,都是开凿在泾河或其支流的两岸岩石上,可能是中国石窟群分布最密集的区域。
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办法逐一探访了这条长廊上石窟群,只选择最具代表性一两个石窟看看了。
我们从平凉驱车导航到了泾川县城东泾河北岸的温泉开发区蒋家村—南石窟寺,寺里门敞开着,我们进去,碰到河北来的准备维护该寺的工作人员,他说,我给你找人,就这样,我们在工作人员陪同下,走进了石窟。
我们发现,保存至今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的题记,泾州刺史奚康生始凿。南石窟寺与庆阳北石窟寺,被誉为“陇东石窟双明珠”。现存5窟,均坐北向南。第1窟最有价值,窟内正壁及左右壁台基上凋七身立佛。以表现七佛为主的七佛窟的出现以此窟和北石窟寺为最大。
更令我震撼。南石窟寺现存5个洞窟,其中最大的第1窟,高11米,宽18米,深13米。环形正壁台基上,凋有7尊均高7米的巨大立佛,隆鼻大耳,长衣垂膝;每尊佛都有两尊女身造型的菩萨胁侍,前壁门两侧各凋一尊弥勒菩萨交脚坐像,窟顶则浮凋佛教经典故事。窟体之宏伟,佛像之壮观,于我平生实属罕见。当阳光从前壁门顶上方的方形明窗中洒下,光线轮转,七佛微笑,一刹那间,如睹佛国。
馆内工作人员告诉我,南石窟寺的开凿极富传奇性。它不是由表及里、从外到内,而是从最高处的天窗开凿,一次性完成窟顶浮凋,再一边去石、一边凿像。如此由上到下一点点凋琢掏空,石窟与佛像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也就是说,我眼前的大佛,每一尊都是先露螺髻,再露额头、眉、眼、鼻、唇…最终到脚趾,如此一寸寸从地底“涌”出来的。
从南石窟寺出来后,我们驱车前往大云寺,大云寺旁边小饭店稍休息后就来到王母宫石窟。
王母宫石窟,位于泾川县城以西一华里,因开凿于王母宫山脚下而得名。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心塔柱式窟,深10米,宽12米,高11米,中央凿出6米见方的塔柱,四角以四白象驮四塔的造型直托窟顶。早期塔柱四面和窟内四壁分三层凋塑有佛、菩萨、天王、罗汉、力士、胁侍等造像一千余尊,俗称“干佛洞”。目前塔柱残缺一角,佛像也只余二百余尊,但依然恢宏富丽,最大的佛像有4米多高。环顾洞窟,有一种被天地十方诸佛菩萨垂视的肃然。
在这条佛光璀璨的珠链上,南、北石窟寺和王母宫石窟是最为闪亮的明珠。
昔人已去。看着空荡荡的石窟,我想起了最初的佛教石窟。作为一种佛教建筑形式,石窟由古印度传人中国。佛教提倡遁世隐修,最初,僧侣们还没有寺院,往往选择在山林的大树下禅修,或在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不过,印度早期佛教并不立偶像崇拜,即便造像,也通常间接表述,只雕塑莲台、法轮、菩提树、佛足迹等来象征佛。
日出日落,日落日出。面壁枯坐,佛在心头。每一座石窟,都在空荡荡的崖壁深处,绽放着一个七宝琉璃的极乐西天。
后记:本文写于2019年9月3日。2019年9月2日,笔者被应邀作为主礼嘉宾与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林建超将军等一起专程到甘肃省平凉市出席–第五届“平凉·陇原杯”全国(魅力中国城联盟城市)业余围棋邀请赛活动,有幸专程考察了平凉泾河两岸的石窟群。
作者简介:
曾晓辉:教授、雕塑家、资深媒体人。
现任:囯际城市文化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华时报传媒集团主席、中华新闻通讯社社长、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联合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景观研究院院长、香港美术学院筹建负责人 、世界监督学会理事长、世界华人流行音乐联合会总干事、中国民营演出联盟常务副主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