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这个从地理上脱离祖国大陆的板块,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仿佛父母养育出的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独自闯荡打拼着。作为家里的一员,几千年来,他只负责接纳和适应,从不参与塑造和改写历史。
如果一个地域拥有一种历史性格的话,海南的性格可以形容为“敦厚”。当历史人物被抛到他身边时,他可以稳稳地接住他们。例如,苏东坡,还有一百多年后衣被天下的黄道婆。
乱世
苏东坡后一百多年的十三世纪,中华历史走到了南宋末年,此时战争四起,中原大乱。远离政治中心的海南似乎还未被波及太深,这里依然运转如常。当地黎族纺织技术繁盛,一匹匹精良的纺织品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各大港口销售。
这些长阔洁白的“慢吉贝”、粗疏色暗的“粗吉贝”打动了一个从小热爱纺织的女孩,促使她主动逃脱苦难的现实生活,来到海南,学习了三十年纺织技术,回去后一鸣惊人,成为“衣被天下”的纺织之神。她就是黄道婆。
黄道婆雕像
逃亡
当时,长江下游地区的松江府,有个十几岁的黄姓女孩,正在战乱流年中艰难求生。现在,她是一户地主人家的童养媳。婆婆的虐待、劳动的艰辛,再加上她对高超纺织技艺的向往,促使她走上了一条大逃亡之路。
一个十几岁的弱女子,是如何不远千里来到海南岛,已无从考证。从元代文人记述中得知,应该有一艘商船,船主对这个十分有勇气的女子产生了同情,同意将她带到海南。
我们亦不知道,黄道婆之来海南,只是碰巧这艘船来海南,还是她经过睿智判断做出的抉择。
痴迷
总之她来了,此后三十年,黄道婆一直生活在海南。古崖州(今三亚)、临高黎族里都留下了她学习纺织技艺的传说。
她以一腔孤勇做前阵,加上不弱的纺织基础,走进黎族纺织姐妹阵营中。她们接纳了她,安慰了她,把技术无保留地传授给她。
海南大型民族舞剧《黄道婆》
这里再次验证了理想之于行动的伟大动力。公共资料里找不到黄道婆关于家庭、子女的记录,她或许是独自一个人无牵无挂地活在世间。正是对纺织技术的痴迷,让孑然一身变得不再孤独。
归去
由于专注和全身心的付出,黄道婆在海南应该拥有了一定高度的专业和生产成就。三十年后,元朝政权已稳固,百姓生活暂时安定下来,她决定回到家乡去。
带着黎锦和崖州被,带着精湛的技术,她的归去,获得当地百姓的热忱欢迎。黄道婆于是继续投身于家乡纺织业,将崖州所学倾囊相授。
黄道婆运用所学,结合实际生产需要,将脱棉籽、纺棉线、织棉布等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了改进提升,一项项创造性的技术改革在她手里诞生。
去籽搅车
弹棉椎弓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过,当未发明珍妮纺纱机时,德国有人发明了一种有两个纱锭的纺车,但能够同时纺两根纱的纺织工人却几乎和双头人一样不易找到。黄道婆精于两头纱锭,同时在当时就推广了三锭棉纺车。
三锭脚踏棉纺车
历史
或许个体行为并没有一个宏大的目标,只是基于生产和创造的本能。然而,黄道婆产生的惊人成就竟改变了历史。
原来“民食不给”的乌泥泾,从黄道婆传授了新工具、新技术后,棉织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家乡织女在她的带领下,效率大幅提高,生产力遥遥领先,一时“乌泥泾被”闻名全国,远销各地。到元末时,当地从事棉织业的居民有碍1000多家,到了明代,乌泥泾所在的松江,成了全国的棉织业中心,赢得“衣被天下”的声誉。
海南大型民族舞剧《黄道婆》
现代学者认为,正是黄道婆的改革,促使元代棉业在宋代基础上得到了大步发展,棉织品代替丝麻制品,成为使用最广泛的布匹材料。
黄道婆去世后,她的价值不断被后人认识和肯定。在上海松江,她被供奉为“棉神”;在现当代,被评为元代棉纺织革新家,永受后世纪念。
诉说
七百多年来,滔滔海浪,杳杳海风,继续诉说着海南岛上一个个平凡的故事。只是,我们知道,一次平凡的接纳,或许奉还给世人的,是一个神。
闲话海南
旨在讲述海南岛的“那些人那些事”,将历史风物、人物逸闻、文化习俗,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述诸笔端,向各位展现一个更有趣、更可爱、更丰富的海南
平台简介
海南华道和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携手香港流动媒体公司,运营流动新闻、海外华媒头条,并整合百家世界华文媒体,涵盖报纸、APP、网站、新媒体等,以技术为基础,以内容为核心,打造面向全球华人群体的传播平台,讲述中国好故事,展现海南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