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相似之處——表象和本質

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上的「三巨頭」(自左至右):時任英國首相丘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蘇共中央總書記兼蘇維埃人民委員會主席斯大林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的破壞、殘酷,對人道的摧殘舉世震驚。西方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且力度不斷加大,俄國央行也被列入打擊目標,俄羅斯經濟和民眾生計嚴重受損,烏克蘭數百萬人流離失所淪為戰爭難民。

這場戰爭的規模無法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相提並論,但開戰後大量評論指向歷史的迴音、隔時空遙相呼應、「過去和現在」的各種相似之處,從街頭巷戰的風格、武器到歷史沿革和時代背景,不一而足。

有一點相似之處言者不多——在經濟學者眼裏,目前的烏克蘭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似之處實際上並不在表面,而在更深層次。

倫敦大學城市學院國際政治學教授羅南·帕蘭(Ronen Palan)撰文分析, 兩場戰爭的根源都是「主義」之爭,是意識形態的衝突, 體現在現實世界的,是破壞性衝擊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危機和戰爭爆發之間大約相隔十年,1929年和2008年都是如此。

帕蘭寫道:「重大金融危機和戰爭都是社會更深層次結構問題的徵兆——潛在的構造運動造成了表面上的這些裂縫。」

BBC資深記者艾倫·利特爾(Allan Little)評論,俄烏戰爭實際上是「雅爾塔」和「赫爾辛基」之爭,或者說,民主與專制政權之爭。

1929-39年——四大模式之爭

1929年金融危機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演進過程中的一個歷史轉折點,一系列小規模金融恐慌之後的一次大爆發。危機爆發後,出現了四種不同的解決方案,分別代表各自賴以立足的產業模式。

帕蘭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四種工業模式之間的一場巨大的戰鬥,每種工業模式都為這個問題提供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 英國——試圖重建一戰前以英國為中心的帝國經濟,烏克蘭和俄羅斯在其中負責提供糧食;
  • 蘇聯——斯大林拒絶了英國將蘇聯拉進國際商貿體系的努力,實行計劃經濟,國家組織工業生產;
  • 德國——國家社會主義決策者設計並推行一種混合模式:半計劃經濟,關鍵行業與工會都國有化,但基本體制是資本主義;
  • 美國——羅斯福”新政”,在私有財產權和民主政體的基礎上,將國有化的公用事業,國防、教育和養老金系統與大型企業集團掌控的”有計劃的公司經濟”相結合。

這四種解決方案付諸實施,10年裏兜兜轉轉,最後於1939年在二戰戰場上相遇相殺。世界天翻地覆,1945年德國及其盟友戰敗,美國模式勝出。

隨後幾十年世界新格局逐漸建立、穩固,全球化趨勢日漸壯大,而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及其帶來的輸贏對立和各種矛盾使它受到質疑,並成為帕蘭所稱的”當今意識形態之爭的核心”。

雅爾塔會議上的「三巨頭」(英語)

2008-2022年——資本主義的未來之爭

跟二戰一樣,在帕蘭看來,眼下這場戰爭的根源在2008年金融危機,它破壞了二戰後歐美推動下主導世界的市場資本主義經濟模式。

戰後歐美推崇的新自由主義經濟主導世界數十年,自由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體制一直被作為硬幣的兩面向選民和世界推銷,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和消費者選擇自由結合,跨國大公司主導”自由市場”,從業務、稅賦和債務等各方面衡量,這些跨國大公司都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帕蘭指出。

「正統」資本主義到20世紀後期開始出現「變體」:

  • 俄羅斯模式 – 國家主導資本主義:在蘇聯解體、經濟被毀滅性的”休克療法”摧垮後,這種解決方案成為普京提告聲望鞏固權力的基礎。這種20 世紀後期出現資本主義形式與新自由經濟的理論基礎有部分相同。
  • 中國模式 – 共產黨管控的市場經濟: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具有市場元素,國有和私有並存,政權高於資本。
  • 海灣模式 – 威權資本主義:敞開國門吸納私營企業和投資資金進來,但經濟主體始終掌握在少數酋長和統治家族手中。

進入21世紀,前10年裏這些資本主義「變體」表面上持續上升,但2008金融危機削弱了每個人對市場有能力解決問題的信念,也損害了人們對政治階層和民主本身的信心,而相形之下中國、俄羅斯或某種西方民粹主義的主張顯得頗具吸引力,被很多人認為可能代表了未來。

金融危機給世界帶來了很多變化,各國政府的量化寬鬆紓困、零利率和緊縮財政以減少危機造成的破壞,但代價高昂,尤其是通脹和普遍的貧富差距加劇,為民粹主義、極端思潮和社會動蕩埋下伏筆。

1991年12月25日,聖誕節,戈爾巴喬夫出人意料地發表電視講話,宣佈辭職

「赫爾辛基」與「雅爾塔」之爭

在政治和歷史學者看來,這次烏克蘭戰爭是一場民主政權與專制政權之間的戰爭,兩種對抗理念之間的戰爭,涉及到國際關係凖則的維護。

牛津大學學者阿什(Timothy Garton Ash)說,這兩種世界觀可以用兩個詞來表達——赫爾辛基與雅爾塔。

1945年在雅爾塔,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將戰後的歐洲劃分為「勢力範圍」——東歐的大部分地區屬於蘇聯,西方屬於跨大西洋聯盟,該聯盟將著手重建歐洲的民主政體。

赫爾辛基則描述了一個由獨立主權國家組成的歐洲,每個國家都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聯盟。它源於1975年的赫爾辛基協議(Helsinki Final Act),並逐漸演變為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

烏克蘭的捍衛者正在為「赫爾辛基」而戰。普京已派出軍隊強力推行現代版的「雅爾塔」——這將扼殺烏克蘭的獨立,使其處於俄羅斯的統治之下。

因此,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被政治經濟學家視為專制資本主義和自由資本主義之間爆發的代理人戰爭。

俄羅斯號稱世界上最先進的 T-14 阿瑪塔(Armata)主戰坦克曾在莫斯科紅場勝利日閲兵式上亮相。

俄烏戰爭如何論輸贏

BBC資深記者艾倫·利特爾(Allen Little)分析,俄羅斯這次入侵烏克蘭,北約東擴和由來已久的不安全感(一馬平川,沒有天然安全屏障)是主要原因之一,但以美歐為首的西方制裁實際上劃分了世界,「相當於豎立起一個新的經濟鐵幕,將俄羅斯與西方隔開」。

他指出,俄羅斯已經高度融入全球經濟,世界依賴它的石油、天然氣,它的工業依賴進口產品和零部件。將俄國排除在富裕世界和全球經貿圈之外,俄國和民眾受重創,世界也一樣。

利特爾說,「我們都會因此受到影響。這可能導致冷戰結束後出現的全球化經濟出現倒退。 」

在很大程度,局勢走向取決於中國如何應對這一新的世界格局。中國和俄羅斯因反對美國的實力而抱團取暖,北京和莫斯科堅信最大的威脅來自一個恢復活力、更加統一的民主世界。

中國不希望看到普京被削弱,或者西方得到鞏固。 然而,這正是烏克蘭戰爭所產生的影響。

中國和海灣國家,還有印度和南美等新興經濟體,代表了帕蘭所說的”資本主義變體”。

普京的戰爭可能會重新劃分國際金融版圖。

烏克蘭首都基輔。歷史上烏克蘭國的前身是哥薩克酋長國

牛津學者阿什認為,在「赫爾辛基」和「雅爾塔」理念之爭中,西方在捍衛赫爾辛基價值觀方面過於三心二意——它正式承認烏克蘭有權在未來某個日期可以加入北約,但從未打算實現這一目標。而普京也有他的疏忽和大意之處。

帕蘭認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也可以被視為一場「為資本主義未來而進行的代理戰爭」。

他斷言:」除非並且直到西方真正重構資本主義,比如設計一個 21世紀20 年代版本的新政,那麼類似的代理人戰爭也許會不斷在新的戰場爆發。「

2px presentational grey line

烏克蘭簡介:

烏克蘭地處東歐,位於俄羅斯與歐盟/北約成員國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羅馬尼亞之間,北部與白俄羅斯接壤,南部與摩爾多瓦接壤。至關重要的是,烏克蘭與俄羅斯接壤。

烏克蘭曾經是前蘇聯一部分,1991年蘇聯解體後和俄羅斯一樣成為兩個獨立國家。但作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與俄羅斯有著深厚的社會、文化和經濟聯繫。

烏克蘭語是獨立的烏克蘭唯一的官方語言。然而,直到最近,大多數城市中心和工業區主要用俄語,講烏克蘭語的只是最西部地區。進入21世紀後這種情況開始發生變化,更多年輕人在正規教育系統中學習烏克蘭語。

俄羅斯2014年佔領克里米亞是二戰以來歐洲國家第一次吞併另一個國家的領土。儘管俄羅斯政府予以否認,但在靠近俄羅斯邊境的頓巴斯地區,兩個自稱親俄的「人民共和國」中有俄羅斯「志願軍」和正規軍。

2022年2月,俄國從東北南三個方向對烏克蘭發動軍事攻擊。

20世紀前的烏克蘭

烏克蘭的誕生 —— 大約在9世紀,一群北歐人進入今天的俄羅斯西北部,征服了當地的東斯拉夫部落,然後沿第聶伯河遷徙到今天的基輔市,即今天的烏克蘭首都。那個中世紀城邦史稱基輔羅斯。今天烏克蘭中部地區就是當年羅斯國的中心。

莫斯科誕生於12世紀。988年,弗洛迪默大公接受了來自拜占庭的基督教。他們使用的多種東斯拉夫方言後來演變成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和俄語。

羅斯公國13世紀被蒙古帝國征服。14世紀蒙古帝國衰落後,莫斯科大公國和立陶宛大公國瓜分了羅斯公國的土地。立陶宛大公國後來與波蘭合併。在波蘭南部邊境,一個新的烏克蘭哥薩克社群開始興起。烏克蘭哥薩克是一群人數眾多的自由人,其中許多是逃跑的農奴;他們守衛著波蘭南部草原邊界,抵禦土耳其和韃靼人的襲擊。

17世紀,反抗波蘭統治的哥薩克叛亂演變成一場大規模社會和宗教戰爭,最後建立了酋長國 —— 名義上在波蘭國王統治下自治但實際上獨立的哥薩克政體。這個過程中,反對波蘭天主教統治的哥薩克反叛力量接受了信奉東正教的俄國沙皇的」保護「。

史學界對這個」保護「的內涵外延至今仍有爭論。

1764 年,葉卡捷琳娜二世 (1729-96) 廢除了酋長國,力圖消滅烏克蘭自治的最後殘餘,俄羅斯軍隊摧毀了第聶伯河上的哥薩克據點。哥薩克軍官可以宣稱自己的貴族身份——帝國同意接受他們與俄羅斯貴族平等,只要他們能提供相關的文書工作——但烏克蘭農民最終被奴役。

18世紀,沙皇俄國征服波蘭過程中,烏克蘭民族復興思潮開始抬頭,民族復興運動從波蘭轉移到奧匈帝國最西面的前羅斯公國地域。俄羅斯當局推行文化同化,1876年頒布《埃姆斯法案》,禁止一切烏克蘭語出版物。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