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记忆:三十年前克莱德曼在首都体育馆的首场演出

iMorning按: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博士曾主持上海星期广播音乐会时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中国人认为世界上钢琴弹得最好的是克莱德曼,萨克斯吹得最好的是肯尼基。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想像不到,当时这两位在非音乐专业人群中有多火。虽然后来随着高雅音乐普及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原来克莱德曼演奏的只是通俗钢琴曲,有一部分改编自高雅音乐和电影音乐,他本人在法国的知名度甚至不如在亚洲和南美的知名度高。但也正是克莱德曼的“通俗钢琴”为普通大众打开西方高雅音乐世界的大门,让这些地方在未来产出更多世界级的高雅音乐大师。

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是以自称“乐盲”观众的角度描述克莱德曼1992年首次访华演出的盛况。

▲克莱德曼的漫画像,作者王峰

琴声依然萦绕我心中:忆三十年前克莱德曼访华在首都体育馆的首场演出

俞梅荪

大年初一,在微信群里看到克莱德曼的演奏视频,使我想起曾经观看他的首场演奏之往事。

1992年3月,全国人大和政协七届五次会议召开,在国务院任职期间,我每年参加全国人大会议并任秘书。我所在的河南团有250位人大代表。3月27日上午,会务组收到当天下午音乐会的30张赠票,这与代表开会时间冲突,不会有代表前往观看,眼看这些票就要作废了。

午后,会务组的河南团秘书小王忽然找到我,二话不说就要拉着我外出观看音乐会去。他是乐盲,说不清是什么音乐会,只知是很难得的外国人之演出。我很不情愿,但盛情难却,正好下午的事不多,只好跟着他下楼,上了大巴车,离开京西宾馆驻地。车上有三十来人,似有其他省的个别代表。

我们来到白石桥首都体育馆,入场时,能容纳18000人的观众席已爆满。我们一行在贵宾区就座,刚坐下就开场啦,差一点儿就迟到了。

▲首都体育馆早期的外貌
▲首都体育馆内2022年2月冬季奥运会花样滑冰运动场

霎那间,全场熄灯,陷入一片寂静与黑暗!在这么巨大的空间里,骤然间伸手不见五指,有点搞怪和恐怖。在黑暗中,忽然从高处出现一束追光灯,啊!光柱下是位年轻的白人,只见他全身银色发光,翩翩而至,在一片黑色的幽暗之中,灯光紧紧追随其移动,笼罩在光柱之中的他在全场绕行,频频向观众席大招手,那场景犹如耶稣复活,从天而降,场面壮观,全场观众一半鼓掌,一半惊讶。

在座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副国级)。我不适应这位明星如此喧嚣的高调出场,把其视作洋人的傲慢无礼,狂妄自大,使我极度反感。他似乎折腾了两圈,时间并不长,我却坐如针毡,感到寸阴若岁,使人窒息,后悔前来,又无法离场。

之后,全场仍在黑暗之中,只有钢琴的演奏台明亮,观众的目光只能直视全场聚光的台上。克莱德曼开始坐下来弹琴,由于我对他极度反感,一时竟听不进去,黑暗中也未能离去。

▲1992年3月27日,克莱德曼首次来华在首都体育馆首演,其中有《致艾德琳的诗》,我在观众席

大概在他弹奏到第三曲时,我不由自主地慢慢听进去了。美妙的音乐从他那翻飞的十指中缓缓流淌,那优美绝伦的钢琴曲,声声入耳,令人心旷神怡。它时而舒缓,如巢中燕雀呢喃细语;时而激越,如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那魔幻的旋律萦绕在耳畔,使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在这么巨大的空间里演奏,音响效果却很好,很神奇。

他热情奔放地足足演奏了整整一个下午,还配有一位卓别林式的滑稽演员,为他穿插搞笑,诙谐幽默,生动活泼,不断引来全场的阵阵笑声,观众一直在黑暗之中,全神贯注,视觉效果非常之好。

▲1992年3月,克莱德曼旁边的卓别林式的喜剧演员为他穿插搞笑小品

这场音乐会使我大开眼界,大饱耳福,依依不舍,成为我70年人生之中最喜爱的一场音乐会(不是之一),我感谢会务秘书小王。据说在首都体育馆门口,此票已被“黄牛”炒到数百元。

我是乐盲,不知克莱德曼是何许人也;问了周边的同事,也说不清楚。后来得知他是冉冉升起的世界明星,在各国巡回演出。

回首往事,克莱德曼的开场白,高调隆重,热情奔放,充满着对中国人民的爱。他首创“钢琴喜剧”的表演风格,使钢琴走出音乐殿堂,吸引数万人前来观赏,与民同乐,高雅音乐进入千家万户,人们耳目一新,叹为观止,喜闻乐见。当时,我很土,没有见过世面,一时难以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不怕大家见笑啦。

▲1992年39岁的克莱德曼首次访华
▲如今70岁的克莱德曼曾在1992年弹奏《梁祝》使人印象深刻,30年后他再弹时说:“当我演奏《梁祝》,感觉自己懂中文了。”

1992年,克莱德曼访华那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讲话,全国人大会议通过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深圳发生股灾,香港总督首次访京;傻子瓜创始人年广久迎来命运反转……企业家们纷纷破茧重生,而普通的中国人,还有一些保守和拘谨。

克莱德曼优雅的钢琴声让含蓄的中国人找到了一种浪漫又不露骨的美,他的琴声迅速席卷中国大地,几乎每家都有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磁带,他的音乐,在各种公众场合响起,仿佛一缕轻风,陪伴着我们的岁月。

时隔30年,当年的帅哥克莱德曼(与我同龄)已经满脸皱纹,满头白发,和我一样变老啦。他深沉了,风度翩翩,更加精彩绝伦。

为写本文,我在网上搜索得知,1992年3月27日,克莱德曼在首都体育馆的那场演出是他首次访华的首场演出,竟然还能找到这场演出的6分钟视频,使我重温旧梦,喜不自禁,编入链接,请大家分享。

https://mp.weixin.qq.com/s/OvVLJ_0w8sVR4WRKuPScyw

本文日前发出,不断有读者留言:“1992年3月,我带着家人到首都体育馆观赏克莱德曼演奏,非常喜爱……”时隔30年,人们记忆犹新,津津乐道,恍如昨日。当时一天的演出,有下午和晚上两场,达三万多观众,三天可达十万之众,极大的普及了高雅音乐,功德无量。故稍作修订再发,选出三则留言附后。

1967年5月,中央乐团首席钢琴演奏家殷承宗抬着钢琴来到天安门广场演奏了三天,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但因历史的局限,高雅音乐未能普及。

克莱德曼简介:

理查德·克莱德曼(Richard Clayderman)1953年12月28日生于法国巴黎,钢琴表演艺术家。1992年,他第一次到中国演出,2004、2012、2013年都来演出过,在我国拥有大批粉丝,老中青都喜欢。他擅长演奏肖邦、拉威尔、德彪西等人的作品,与现代音乐融为一体。

克莱德曼是拥有金唱片最多的演奏家,他以特有的演奏风格在世界上赢得了超级明星的地位。如今,他已经录制了近1000首旋律,并且在全球范围内的销量已超过了7000万。据统计,他拥有267张金唱片和70张白金唱片。

▲1992年3月27日克莱德曼首次访华在首都体育馆的首演照片(原载《孤独的行客》微信号)

读者留言三则

1、俞春林先生感言:

品读此文,作者老俞自称“乐盲”,他从“排斥”到“如坐针毡”,再到“极度反感”,要“离场”却又“无法”等,从作者内心深处的独白,使读者“明白”什么是“乐盲”。

然而,文章有一段却妙笔生花地写到“美妙的音乐从他那翻飞的十指中缓缓流淌,那优美绝伦的钢琴曲,声声入耳,令人心旷神怡。它时而舒缓,如巢中燕雀呢喃细语;时而激越,如飞瀑从百丈悬崖奔流而下,那魔幻的旋律萦绕在耳畔,使我激情澎湃,热血沸腾……”这哪里是一个“乐盲”所能够感受得到的?

这就是音乐的魅力,我认为是一种“魔力”!这种“魔力”,改变人们的内心世界,陶冶人们的性情和情操!(大年初二)

2、许慧先生感言:

我从文章的链接,看了1992年克莱德曼在首都体育馆的首演视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演出方式,有点搞笑,活跃气氛不错!克莱德曼的《致爱丽丝》很好听!

幸亏作者老俞那天前往观看了克莱德曼的演出,竟在三十年后撰写成文,使我分享其亲历的场景和感受,不然我可能好长时间都不会关注克莱德曼是何许人也。(大年初三)

3、朱延华先生感言:

某些人,某个事件有时会与时代的命运紧紧相连。克莱德曼来华首演是有里程碑意义的,这也是中华文化开放的组成部分。文中虽未专门描述,可据我所知,作者俞先生的人生经历也是曲折并具代表性的。俞先生离开法律界29年,是占据了一个人正常生命的三分之二时光,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虽九死而犹未悔”,愿俞先生在新的环境中,笔耕不辍,继续记录时代,弘扬中华文化!(大年初十)

俞梅荪答:谢谢您的理解和鼓励!本文叙述在黑暗中观赏音乐,冥冥之中预示着次年我被上海文汇报陷害,在黑暗中炼狱人生,直至今日,故对黑暗有更多的感觉。

  • 首都体育馆建于1968年。1971年举世瞩目的“乒乓外交”在此发生,从而正式拉开中美关系历史性巨变的序幕。
▲1971年4月13日,中美乒乓球友谊赛在首都体育馆举行
  • 作者简介:俞梅荪,1953年生,1984至1994年,在国务院经济法规研究中心从事立法工作,其中后六年担任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参与七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的立法工作;1994年春节前夕,因上海文汇报案,离开法律界。2023年春节,有感而发,回忆前世今生的往事不如烟。于2023年1月31日离岗29周年之日。
  • 承蒙《中华时报》社长曾晓辉先生精心编辑,在新年伊始推出本文,受到读者关注和热情鼓励,故修订补充,被再次推出,深为感谢!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