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淨土藏漢情

——“上海—果洛”援青旅遊包機首航活動記行

鄭建國

因受好友之邀,不經意間進入一“上海援青旅遊”團。於是從7.15~7.21,跟著該團對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開展了一兩地友好交流活動。當載著我們一行40來人的東航包機,降落在果洛機場後,眼前出現的一幕熱烈歡迎的場景,令我們這批上海來的朋友感慨不已:當地的政府領導,在停機坪上穿著民族盛裝的兩列青年男女的簇擁下,向我們每位來自上海的客人獻了哈達敬了乳酪青稞酒等。在賓客雙方共同扯開展示的表示歡迎上海貴賓的橫幅前,完成了很有藏族民族特色的歡迎儀式。

出了機場,我們全團分乘兩輛大巴,在一輛載有公安同志的開道車和另輛坐著州文體局幹部的工作車引領下,我們進入城區參觀了“中國格薩爾文化博物館”,瞭解感受遊牧部落文化和格薩爾文化(補充說一下:這樣的行車安排出行陣式,一直延續到我們出了青海進入甘肅境內為止)。之後,車隊又來到郊外山上,觀瞻了喇日寺的建築風貌,並下車與正在寺廟外享受暖暖陽光、穿著紅色僧衣戴著黃色僧帽的喇嘛們,或聊天或合影。許多人本想按“行程安排”上的提示:在曬佛台的山坡上拍攝日落的,但一來待日落還需要等不少時間,二來這裡四面望出去,景致本身不錯,便索性對著周邊大按快門了…在回賓館的途中,導遊再三提醒大家,等會兒進了客房打開了行李箱,別忘了拿好禦寒衣服,這裡畢竟是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啊!當晚,果洛州政府和一些長期支持藏漢兩民族溝通交流、始終致力於社會文化等各層面建設發展的企業家,為我們一行舉辦了歡迎宴會。會上,相關部門的領導致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詞,身著民族服裝的青年男女,為我們表演了很有藏族特色的歌舞,讓我們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夜晚。

阿尼瑪卿雪山是藏民心中的神山,也是我們此行觀賞的重點美景。我們前往觀瞻,是在此行的第二天,也即7月16號上午,在去瑪多縣途中“雪山一號隧道”口的公路邊的山坡上看的。我們是根據隨車的一位叫卓瑪的藏族姑娘的指點,特意到這地方停車下來看看的。早晨發車時,大家見車上增添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起先都不在意,以為是州文體局安排的當地講解員,都蠻有興趣地聽她介紹雪山冰川的有關知識情況。她告訴我們,看這阿尼瑪卿雪山最好的地方,是我們前面要經過的瑪沁縣雪山鄉,該鄉現正在把觀賞雪山冰川,當做一個脫貧致富的品牌在開發打造扶持,你們在那觀看拍攝,肯定不會覺得有虛此行。果然到了卓瑪所說到地方,大家按她的指點越過洞口的公路,來到對面斜坡上,觀看著如在眼前的雪山。此時,晴空一碧如洗,銀色的雪山更顯巍峨磅礴,望過去,似有雲霧繚繞其間,景色壯麗,同伴們都被眼前的美景似都有點驚住了,紛紛拿出手機、照相機抓緊拍攝,想盡可能多的留下美好的記憶。待大家回到了車上,才發現卓瑪已不在了。此時,全程伴隨我們的地陪才悠悠地告訴大家,卓瑪已回單位了。這裡就是雪山鄉,她是副鄉長…我們這才對她這麼熟悉雪山熟悉當地,恍然大悟了…

 中午在瑪多縣城用了午餐後,直奔冬格措納湖。夏季的東格措納湖,湖水呈藍色,猶如跌落群山之中一塊藍寶石。此時,湖水的水色,與夾雜在綠色草灘中星星點點的紅色黃色小花,交相映襯,煞是好看。看得出,這裡的生態保護做得相當好,不僅地面所見可證,而且空中一暼能明。我們一下車,空中便飛來了許多棕頭鷗,它們在我們頭頂盤旋嬉鬧。隨行的州文體局一幹部見狀忙說,大家別緊張,沒關係,它們沒惡意,只是向我們索討食物。說著,他便從口袋中掏出一小袋鳥食,扯開後往手掌中倒了一些,然後往空中一揚,引發了鳥群裡的一番騷動…這一幕人鳥互動和諧相處的情景,之後在景區的多處出現。

第三天一早,剛大巴上坐定,就有同伴嘀咕著:今天看來要強化我們對格薩爾王故事的印象了。起先坐在他周邊的我們幾位還有點不解,但一看他遞過來的在7.17號一欄中打了一個個單括弧詞語的行程表時,不禁都啞然失笑了:上午去【甘德縣柯曲鎮德爾文史詩村格薩爾研究中心】參觀,然後前往【瑪域格薩爾林卡】觀景台遠眺,再之後驅車到達日縣境內的【格薩爾王獅龍宮殿】遊覽。晚上趕到班瑪縣入住【格薩爾大酒店】。是的,這一天下來,腦子裡翻騰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格薩爾”,看來真的難以忘懷。我們發現,在德爾文,從六、七歲的孩童到白髮老者,幾乎人人都會說唱格薩爾,不愧為“中國格薩爾史詩文化第一村”。格薩爾史詩是藏族人民集體創作的一部偉大的史詩,被譽為“東方的荷馬史詩”。更難能可貴的是,至今在國家的大力提倡和支持下,仍有無數民間藝人傳唱著英雄格薩爾王的傳說。夜晚睡夢中,白天在格薩爾林卡看到的那尊總高為21米,目前國內最大的格薩爾王騎馬英姿的雕塑,似多次闖入了進來。

其實,在昨傍晚我們車子進入班瑪縣時,就發覺此地與其他地方相比有點異樣:大街兩旁電線杆子上不是彩旗飄飄,而是五星紅旗飄飄。進了酒店客房,一眼就可看到放在桌面醒目位置處的一本裝潢大氣漂亮的書,湊近一看,書名就叫《紅軍長征途經青海班瑪》。聯想到剛才上樓電梯中看到的金屬提示銘牌上,有“紅軍歌廳”字樣,有種直感:這裡似生怕外人不知班瑪與紅軍的關係,所以處處有意無意間,提醒外來人員注意這裡的紅軍印跡遺痕。很自然的,於是我們到班瑪的第二天早上,就被安排除看一下雕樓群古村落外,就是去參觀紅軍溝紀念館。紅軍溝原名子木達溝,位於青海省果洛州班瑪縣以南39公里處。1936年6月底,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2.5萬余人進入青海,在班瑪地區休整期間,向群眾宣傳黨的民族政策、政治主張和革命道理,並在當地石壁上留有“北上回應全國抗日反蔣鬥爭!安慶宣”的標語,這些字跡至今清晰醒目。這是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唯一經過青海的地方。為了表達對紅軍的懷念,當地群眾把子木達溝改名為“紅軍溝”。2017年3月,在紅軍溝革命遺址上建立起來的紀念館,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該紀念館是幢三層樓的建築,座落在山凹處。館前有片較大的廣場,廣場入口處的旗臺上,有兩面分別標識為紅軍第二、第四方面軍紅色軍旗的雕塑。館內的展示有當年紅軍使用並遺留下來或贈送給當地群眾的部分器物,有前面提到的那條著名標語的拓片,有當年親歷此事的紅軍指揮員親屬的證明信(譬如我在底樓展廳牆壁上一鏡框中,就看到賀龍女兒賀捷生2019年寫給班瑪縣委縣政府一封親筆信影印件),有表現“部落首領亞當旦洛與紅軍領導見面”那歷史真實事件內容的雕塑等,講解時也能較好地利用電子聲控等現代技術,因此還是有點身臨其境的感覺,讓我們一行清晰地瞭解到:當時藏民怎麼由一開始的躲避敵視紅軍,到後來的瞭解支持並最後全力幫助紅軍解決糧草問題的整個過程,等於接受了一次很好的紅色教育。

中午回到班瑪用午膳,畢竟紀念館離縣城不到40公里。下午車子直奔果洛州最邊上的一個縣久治縣的鄂姆措湖。因為該湖在年保玉則生態保護區的核心位置,一直未對外開放,內中的道路狀況很差,不僅路面狹窄且地表鬆軟泥濘,我們的大巴肯定開不進去。為讓我們順利地完成生態保護的體驗活動,感受一下藏族同胞對來自內地來自上海的朋友們,真誠歡迎之情,久治縣委縣政府及保護區所屬的白玉鄉鄉政府,通過各種渠道,調來了近20輛越野車,將我們全團從大巴臨時停車點,以四人一輛小車的方式,全給駁運進鄂姆措湖湖畔,引領進岸上高地臨時搭的帳篷中,讓我們流覽年保玉則保護管理局提供的相關圖片,享用新鮮優酪乳蛋糕小點心等。後來在暖陽的照拂下,我們聚在湖邊草地上,欣賞著數十位藏族青年男女,為我們表演的鍋莊舞。舞者盡心盡力,觀者專心專情。舞到後來,觀者再也坐不下去了,紛紛起身進入舞者的佇列,也跟著比劃蹦跳了起來,隨後,草原也就漾起了歡快的笑聲。在年保玉則保護區,我們有幸遇到了一位上海老鄉,他是上海過來的交流幹部,原是嘉定區的一鄉鎮幹部,現在這擔任縣委副書記。乍一看,曬得黝黑發紅的臉龐,滾圓厚實的肩膀,樸素平常的穿著,與這裡藏區的普通人沒啥大的區別。可同我們交流起來的那口流利的上海話,卻明確無誤地告訴我們,他是我們的老鄉,是正宗的上海人。與我們相認相識之時,他正在麻利地指揮安排著,在保護區接待我們這一行的縣裡各部門相互間的配合協調。後來從他縣裡的同事那,瞭解到他的一些情況:王書記來果洛已近一年了,分管的口子很多。工作勤勉,為人低調。具體的,他一位年保玉則保護管理局的幹部後來給我發來一段介紹性的話,我覺得還是頗能反映他務實的工作態度和風格,所以附在這裡作為參考:“他在教育上會給學生幫扶,說要捐贈什麼校服、學生學習的一些教學工具…還會請上海的一些專家老師過來給學生們指導。針對我們年保玉則保護管理局,他說今後會聯繫上海一些科研部門,在提供無人機航拍設備等硬件設施上,爭取得到支援。他會盡力幫助我們做這些…看得出,他的目的就是希望能通過他在上海的人脈等方面,把我們久治縣的經濟提高一下,給我們更多的科學技術上的幫助”。此刻,我願這位王姓老鄉並不算高遠宏大的目標,最終能在他援青的這段時間內,圓滿地得到實現。

到久治縣的第二天,也即7月19號,我們將在果洛在青海,舉行最後兩個活動:先是去縣城民族小學參加一捐贈儀式。然後再趕到一叫年保大灘的草地上,在當地牧民黑犛牛毛編制的帳篷中,開展一稱作“藏民家家訪”活動。捐贈儀式開始前,主辦方代表再次關照:等會兒的捐贈就依已講定的送書包的形式,切勿以個人名義再捐贈現金或其它物品,以免產生另外不必要的麻煩。據說,以後類似今天捐贈方式的行為,都將改變了。捐贈儀式進行得很順利還有點熱烈,校方很重視,還特意在捐贈開始前,安排了師生歌舞表演,雖節目沒幾個,卻很好地烘托了氣氛。儀式完成後,我們接著趕到年保大灘居民點,直接進藏民帳篷做客,在犛牛奶與青稞麥特有的香味中,感受到他們對我們款待的熱情,以及內中體現出當地風俗習慣和藏文化綿長的韻味,令我們每一個有幸參加此活動的人都自感收穫很大。今天是我們此行在青海果洛的最後一天。下午在公路邊,在我們一行即將離開青海進入甘肅前,我們與這些天一直陪伴保障我們一行順利進行的州公安局、文體局的同志,做了個簡單的告別或說感謝的儀式:是的,正因為有這些同志默默的奉獻和付出,我們這支首航團才有了各種可以自豪的成績(包括高原行走多日,全團無人有嚴重高反)。接下來我們將踏上回家的路程,脫離青海同志的關注,獨立完成剩下的兩天旅途。最後在一片互道珍重祝福的叮囑聲中,大家便各奔東西。這一天也是我們整個游程的第五天,當晚我們便下塌在有“黃河第一灣”之稱的甘肅省瑪曲縣。在隨後的日子中,我們相繼去了阿萬倉濕地、桑科草原,遊覽了郎木寺與拉蔔楞寺,領略了祖國西北地方地質氣候條件的多樣性與大自然的壯美,感受了藏傳佛教發展的艱辛與不易。在這兩天中,唯信手記下的兩段文字附錄於此,算是留作自警也算是以資紀念吧!一是在7月20號那天,我們來到四川甘肅交界處的郎木寺參觀。在寺中一殿堂觀瞻時,我一團友與廟裡喇嘛發生爭執。喇嘛指責那團友未得他同意就給他拍照。團友不承認拍過照,並坦然表示可立馬檢查她手機中有無所說的拍照情況。雖經眾人勸說,矛盾並未擴大,可引起的不快,仍沖淡了大家遊玩的興致。同時,又不禁令大家想起昨天在作“藏民家家訪”活動時,也是我們一同伴,見停放在帳篷外的一輛摩托車款式比較新潮,在未得到車主同意的情況下,自說自話地想坐上去拍個照,卻不料因不當心,讓車子倒了下來。雖聞訊過來的那位藏族車主,稍稍看了下未見車子有任何損傷,便一會兒與另位朋友匆匆駕車離去了,未釀成任何事端,可這兩件事都給我們提了個醒:在宗教場所,在少數民族地區,我們一行定要謹言慎行,遵守有關風俗習慣與各種禁忌,切莫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是當地政府邀請來的,而可以隨意妄行,自找麻煩。

另是在7月21號,我們回上海的那天早上,在拉蔔楞寺遊覽時遭遇的。到達景區時,偌大的寺廟中竟然人頭攢動水泄不通。而且該寺廟還有這麼一項土政策:凡進寺廟的遊客旅遊團隊,要聽拉蔔楞寺的解說介紹,只准聘請由廟裡喇嘛擔任的講解員,若不遵此規的外面導遊,都將遭到粗暴的對待。當我們團隊來到廟中派發講解員的地方時,有個別團友未及時跟上,於是我們團隊導遊便請擔任講解的喇嘛稍等一下講。不料那喇嘛光火了,居然聲色俱厲的對著我們導遊嚷道:要麼你們團隊現在就跟著我一座殿堂一間僧房地聽解說,要麼你們就在這原地等半小時,跟著下一班講解員為你們服務。我不等了,就帶下一個團隊去參觀了…事後,我們隨隊地陪即被所在旅行社稱作金牌導遊的大魏不無感慨地對我們說:今天我有兩個想不到也是第一次碰到:一是這麼多的遊客;二是這麼粗暴的講解員…

回到上海已有多日了,感覺中,上海依舊如去果洛前那麼悶熱。如此,更有點懷念在果洛的那涼爽日子。還記得剛到果洛之時,有上海朋友善意地微信提醒我,在外旅遊得“注意安全注意防暑”。憶起當時心裡只覺得好笑,立馬下一個動作就是轉發了張與一當地幹部在果洛機場門口的合影,並附了一句話“謝謝關心…您看我穿的衣服,再看看旁邊那位州長所穿的,就不會擔心我中暑了”!是的,此刻依然留戀那裡宜人的氣候、清新潔淨的環境,看不足的好山好水,還有純樸真誠熱情的藏族同胞。果洛,何時再讓我來到您身邊,讓我靜靜地端詳您,享受您!

2023.8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