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考驗中國交通設施 防洪標準亟待更新?

中新社北京8月15日電 隨著極端暴雨洪水以及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發生,近期中國多地交通基礎設施受損,引發多起高速公路垮塌事件。中新社旗下最新一期《中國新聞周刊》採訪專家指出,除了改善防洪設施,更根本的“昇級”是更新公路、橋樑的設計防洪安全標準。

受極端天氣影響,廣東、陝西、四川接連發生高速公路垮塌事件。三起事件有一定共性:都發生在山區,又同時遭遇了極端暴雨洪水,且發生了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

多位交通專家強調,國內公路應對極端天氣所面臨的一切挑戰的原點,就是“量大面廣,難以實現精準防治”。浙江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彭衛兵指出,但當這麼大體量的公路撞上極端天氣,再叠加部分早期的老舊路段建造等級低或存在施工缺陷等多重因素,從概率上說,事故頻率的確會有所增加。

“十四五”國家重點專項“陸路交通基礎設施韌性提昇共性關鍵技術”項目負責人黃曉明表示,現有的公路橋樑,從應對極端天氣角度,在韌性提昇方面仍有很大改善空間。同時,還要結合當地條件,採取更具針對性的排水、防洪措施。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速,根據歷史數據測算出的洪水重現期已不再能反映當下的情況。除了改善防洪設施,多位專家建議,更根本的“昇級”,是更新公路、橋樑的設計防洪安全標準。

一位不願具名的交通領域防災減災專家認為,為應對氣候變化對交通設施的影響,需要用地區的新數據去滾動評估洪水風險,更新設計洪水水位等參數。“我們現在應重新審視一遍,現有的公路、橋樑設防能力是否達標。”

公路、橋樑垮塌事故發生前,通常都會有預兆。在距離廣東梅大高速垮塌處1公里內的邊坡上,還佈有5台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邊坡位移監測設備。但顯然,這套先進技術工具未能發揮作用。

某礦業公司岩土工程專家張星說,一方面,GNSS設備常年暴露於野外環境中,容易出現損壞;另一方面,究竟監測到多大程度的位移要發出警報,在現實中是一個難點。

相較於複雜的邊坡監測,橋樑的災前監測預警難度要小一些。彭衛兵稱,如果位移監測儀發現橋墩和橋樑間發生了持續相對位移,就意味著存在倒塌風險。“大部分橋樑在出現徵兆到倒塌間是有預警窗口的,長則幾小時,短則幾分鐘。”

多位專家指出,面對極端天氣,中國橋樑中有病害或地處山洪易發地區的中小橋樑正是最薄弱的環節,它們迫切需要加強監測。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2023年發表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十三五”以來全國公路養護資金缺口每年在1000億元人民幣以上。與此同時,2021年全國二級及以上高等級公路路齡超過15年的比例已超50%,路齡20年及以上的比例達32.3%。專家表示,極端天氣頻發將導致養護難度和成本進一步增加,在道路加速“老齡化”等因素叠加下,養護資金的缺口會持續擴大。

彭衛兵建議,地方政府應將養護管理工作納入政府考核體系。基建拉動經濟的邏輯,養護未必不可,通過智能化養護也可以帶動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一系列新基建的發展,如果能讓養護成為產業鏈,地方對養護就會更加重視。(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