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新疆昌吉9月4日電 (作者 苟繼鵬)更衣室內,“90後”舍永超端坐梳妝台前,熟練地往臉上拍彩敷紅。
9月3日晚,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主題文藝晚會在當地頭屯河畔的新疆大劇院舉行,舍永超所在的新疆曲子劇團登台獻藝。
幾句唱詞聽罷,對新疆曲子的由來聞聲可辨一二:初聞識秦晉之音,再聽辨陝甘方言。
“當陝西曲子、青海平弦、蘭州鼓子、西北民歌等沿絲綢之路流入新疆後,逐漸融合當地各民族的音樂藝術,自成一派造就新疆曲子。”新疆曲子劇團原團長張世勇接受中新社採訪時說。
清朝學者紀昀曾謫居烏魯木齊,寫下“酒樓數處,日日演劇。數錢買座,略似京師。”“搖曳蘭橈唱採蓮,春風明月放燈天。”可見賞戲之風盛行。遙想當年,那些“西出陽關”的人們,於南腔北調中品鄉音戲韵。
據張世勇介紹,新疆曲子以雅俗分為素曲子和葷曲子(粉曲子)。前者內容與主題正統優雅、戲謔諷刺佔多數;後者詼諧滑稽、幽默風趣。其唱本也分“坐唱”和“走唱”兩種劇目:“坐唱”多講述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走唱”多描寫愛情婚姻、趣聞軼事、鄉村風情等,語言生動活潑,更為流行。
另外,雖是新疆唯一漢語系地方劇種,新疆曲子卻容納了回族、錫伯族、維吾爾族等多民族語言藝術,甚至一段唱腔裡,漢語維吾爾語混用,還合轍押韵。如:“頭戴纓盔‘托瑪克’(帽子),身穿戰袍‘闊耐克’(大衣)”。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新疆曲子還祗是在民間盛行的“草台戲”,大小職業班社及“自樂班”“地攤子”遍及城鄉。至1959年,新疆官方將其定名為“新疆曲子劇”,自此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1980年,新疆曲子劇團在呼圖壁縣獲批成立,開始聘請教練、採訪民間藝人、收集劇目和曲調。”張世勇說,後來該劇團併入昌吉州藝術劇院,成為現在的新疆曲子劇團。
“以前劇團到村裡演出,都是坐著拖拉機去,風塵僕僕幾百里,演員們臉上全是土。村裡沒有演出場地,就用推土機推起一個大土堆,碾平後用糧站裡的帆布蓋上,立幾根桿子掛幕布。”
張世勇回憶道,演出最火時,曾創下在一個鄉鎮連演24場的紀錄,觀眾最多時會有130多輛拖拉機聚集台下,散場都得一個小時。
此後,由於人才流失,新疆曲子幾經沉浮。2006年,新疆曲子被正式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昌吉州新疆曲子劇團被確定為該項目保護單位。新疆曲子劇的傳承保護工作逐步完善。
昌吉州藝術劇院依託戲曲大省山西對口援疆條件,委託山西專業戲劇院校定向培養人才。舍永超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2013年赴山西學習戲曲專業知識和基本功,畢業後回來學習新疆曲子,前後總共有5年。”舍永超說。
目前,新疆曲子劇團排演的多部現代戲獲觀眾喜愛。比如由舍永超擔任主演之一的《天山兄弟情》,講述上世紀60年代新疆阜康天龍鋼鐵廠的建設故事。其間借用了河北梆子等節奏旋律,為以小調見長的新疆曲子注入力量感。
“歡迎來我們昌吉的新疆大劇院,聽本地的‘音樂劇’新疆曲子!”在社交平台上,當地網友發出邀約。(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