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建南安1月19日電 題:閩南“戲窩子”好戲連台話傳承
中新社記者 孫虹
“1981年走上村裡的戲檯,跟著前輩們從藝高甲戲,至今已經40多年。”年過花甲的高甲戲傳承人洪建圍回憶起當年輝煌的時期,仍難忘那熱鬧的一幕,“那時候演出時台下的觀眾可達幾千人,一年演出300場。”
高甲戲是福建省五大劇種之一,流行於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語方言地區和港澳台地區以及東南亞閩南籍華僑聚居地,被譽為中國戲曲“南海明珠”,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洪建圍說,自己是土生土長的岑兜人,這裡素有“十家九戲”之說,是名副其實的閩南“戲窩子”,高甲戲創始人洪埔也是岑兜人。
以“高甲之鄉·戲幻岑兜”為主題,首屆洪埔戲劇交流匯暨岑兜高甲嘉年華18日晚在福建南安石井鎮啟幕。“高甲在此”“高甲在場”“高甲在談”“泉城皆戲”……4個主題、12場活動、歷時27天,閩南“戲窩子”岑兜村將向海內外遊客展示高甲戲的獨特魅力。
其間,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以及台灣地區的專業高甲戲劇團及多名科班師傅來到岑兜,在洪埔祖厝前致敬祖師爺並與當地傳承人座談交流,為高甲戲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思考。
1998年,岑兜村組建南星高甲戲團(舊班),洪建圍擔任團長。隨著時代發展變遷,在傳統戲劇逐步走向沒落的大潮中,高甲戲亦處境堪憂。“10年前,村裡辦起了‘娃娃傳習所’,培養了一批批高甲戲小傳承人。”眼見越來越多孩子們加入傳承高甲戲的隊伍,洪建圍深感欣慰。
在田間,岑兜村搭起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戲檯”,孩子們演繹精心編排的高甲戲曲目,並分別身著高甲戲服飾與現代服飾在田野間走秀,讓傳統藝術走進生活。
見此場景,馬來西亞筱玉隆劇團班長姜順發頗受啟發。“我們一直致力於在馬來西亞培養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傳承高甲藝術。接下來也會嘗試把戲曲、舞蹈和華美的服飾通過創新的方式呈現,讓更多人瞭解、接受並愛上高甲戲。”
此外,活動期間,海內外遊客不僅可以參與打卡戲中人活動,以高甲戲9角造型特徵為基礎,體驗“換裝變臉”,還可在岑兜村舊戲檯觀看由各地專業高甲戲劇團輪番獻演的節目,或在岑兜村廣場戲劇市集體驗戲劇市集街區的繁華,品嘗特色美食、選購文創產品,感受濃厚的戲劇氛圍。(完)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