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香港新界圍村“點燈”鬧元宵

中新社香港2月12日電 題:香港新界圍村“點燈”鬧元宵

中新社記者 劉大煒

“正月十五鬧元宵”,傳統意義上,元宵節是春節系列慶祝活動的收尾。在香港新界的圍村,每逢正月十五前後,村民們會舉行延續百餘年的“點燈”儀式,將春節氣氛烘托得更加濃郁。

乘坐港鐵從香港島到達元朗錦田,看到的是與高樓林立的摩登都市截然不同的景象,一棟棟新建樓宇與圍村小屋錯落有致,還能隱約聞到陣陣泥土芬芳。

錦田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地區之一,早在香港開埠前便有人居住。為保障安全,村民們在村落周邊建起圍牆,圍村因此誕生。錦田共有6個圍村,合稱“錦田六圍”。隨著人口遷徙和社會發展,圍村周圍建起新村,錦田格局也大為不同,但原本這裡的獨特文化習俗仍得以保留。泰康圍村村長鄧熾添向記者介紹,元宵節期間的“點燈”儀式便是其中之一。

2月7日,乙巳蛇年正月初十,香港新界泰康圍村村長鄧熾添(藍衣者)和村民一起在宗祠內舉行“開燈”儀式。 中新社記者 朱曉明 

“廣東話中‘點燈’和‘添丁’發音近似。‘點燈’最初是祈求宗族開枝散葉、生生不息的儀式。”鄧熾添說,雖儀式名為“點燈”,卻包含了三個主要環節,即正月初十前後的“開燈”、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五的“慶燈”和儀式最後的“完燈”。

其中所謂“開燈”,就是村民們請花燈扎作師傅製作不同規模、造型各異的花燈,並將其懸掛在祠堂後廳的祖先神龕前。

接受採訪時,花燈扎作師傅冒卓祺正在泰康圍村和村民們一起熱火朝天地進行花燈製作。扎作停歇間隙,冒卓祺笑著向記者“抱怨”道,元宵節前夕是他每年最忙的時候,因為要在各圍村間“趕場”,還要抽時間準備第二天扎作所需材料,“基本忙得沒有時間睡覺。”

冒卓祺介紹說,製作這些花燈的主要材料是竹條、紗布、彩紙等。雖說材料簡單,製作過程卻並不容易。要先用竹條製作骨架,一般採用大八角款式,然後在骨架上貼不同花色和圖樣的紗布、彩紙,最後要用各色紙花、綵帶點綴。“雖然過程比較辛苦,但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村民們認可,還是挺有成就感的。”

2月7日,乙巳蛇年正月初十,花燈扎作師傅冒卓祺在香港新界泰康圍村製作花燈。 中新社記者 朱曉明 攝

花燈製作完成後,記者跟隨鄧熾添和村民們前往祠堂參與“開燈”儀式。記者發現,花燈下面墜了個約有成年人兩個拳頭大小的芋頭,當地人稱為“芋仔”。

“我們圍村方言中,‘芋’讀作‘護’,‘芋仔’也有‘護子’之意。”鄧熾添說,除象徵意義外,因為花燈內會放置明火,有了芋頭重量的保護,花燈不會被風吹得擺來擺去,也是防止起火的方法。

“開燈”之後,村民會舉行“慶燈”儀式,在泰康圍村,村民們於正月十二將花燈內的油燈點燃,並在元宵節舉行祭祀、舞龍舞獅等活動,參與祭祀的村民會帶湯丸、煎堆、水果等祭拜祖先。最後的“完燈”環節,村民們在祠堂內將花燈用火“化”掉,至此春節系列慶祝活動才算結束。

鄧熾添補充說,“點燈”儀式原本是宗族內部的活動,最初祗限宗族內男性參加。不過現在,宗族內女性也可以參加活動,還可邀請其他朋友到村內體驗過節氣氛。“就像香港的圍村,最初僅有少數幾個宗族居住,後來不同姓氏、不同族裔的人們遷入,逐漸成為多元化的地方,圍村傳統文化也在不斷煥發活力。”(完)

來源中新社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