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在每天確診數萬的情況下染疫,記者親身經歷求驗求診難

香港醫院人滿為患,當局呼籲輕症患者不要前往公立醫院急症室。
2月中旬,我的家人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等病症,使用自行購買的快速病毒抗原測試劑,結果呈陽性,我也未能倖免,翌日快測結果同樣呈陽性。

雖然已打兩劑復必泰(BioNTech)疫苗,但我的病情不輕,體溫一度超過40度,喉嚨腫痛得無法說話和進食,一度在睡覺時有少許呼吸困難,掙扎是否應該去急症室。

但香港疫情愈趨嚴重,確診數字不斷上升,近期每天確診數以萬計,累計這一波疫情造成過千人死亡,大部分是長者或沒有接種疫苗的人。

香港醫療體系在崩潰邊緣,社交媒體不斷流傳著病人塞爆醫院的片段,一度有病人需要在嚴寒的天氣下在醫院外等候或接受治療。

最後,我選擇了和很多香港市民一樣的決定,自行家居隔離,學習「與病毒共存」。

求醫難確診難

香港當局呼籲輕症患者切勿前往醫院,但可以選擇到特別設立的指定診所求醫。

這些診所運作執行上處理方式不一,一些診所認為我們未被當局正式判斷確診,而拒絶讓我們預約,但後來這些診所又接受快檢呈陽性的患者預約。

但首先,你要成功打通電話預約。

一些香港計程車成為了政府指定的抗疫的士,司機日薪三千港元,市民可透過電話及網上預約,從住所前往指定診所。

「你所撥打的號碼暫時未能接通……」連續兩天,我們從早上9時,不斷打電話,到診所關門的時間,電話也沒有成功接通。後來當地新聞報道,這些診所早已預約爆滿,診所外則有人投訴求醫無門。

患者可以求助私家醫生或醫院?可惜的是香港的多家私家醫院已表明拒絶接待所有新冠患者,並把發現的所有個案轉介公立醫院,這一情況遭香港政府專家顧問袁國勇教授批評「道德錯誤」、「對不起市民」。

我聯繫的幾名相熟私家醫生也透過電話向我表明,不會接待新冠相關個案,其中一名不願意署名的私家醫生對我說:「你就算來我也只是給你止痛藥,普通咳水,你只有多多休息。」

我也嘗試尋找一些可提供網上診症的平台,這些平台不多,以中醫為主,但問題是當我喉嚨痛至不能發聲,也不知道如何透過電話讓他幫我診症。

對於上班族來說,他們需要求醫的另一個原因,是需要病假紙——香港許多公司提供彈性安排措施,讓員工只需提供快測結果便能夠領取病假;但也有很多公司需要當局一紙證明,這些人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最後也是被迫前往公立醫院的急症室。這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增加了公共醫療體系的壓力。

要得到當局的一紙或一則簡訊證明,需要很大的耐性,在我發病初期,香港政府並未承認市面買到的快速病毒測試劑的結果,當局建議自行檢測呈陽性的患者,要自我隔離,並委託健康親友到指定地點取得深喉唾液樣本樽,再在特定時間交回收樽的地點,由當局檢測後判斷該名患者是否確診和繼續追蹤隔離工作。

能接受這種正式檢測的先決條件是你的親友也要健康,但當身邊好多人都快測陽性,或是有同住家人陽性,迫不得已下,一些患者也要親身出門去尋覓檢測樽。

提供深喉唾液樣本樽的地點遍布全港多間郵局、診所或是港鐵站,但每間提供的樽數有限,你要早上7、8時冒著寒冷天氣排隊取樽,每人限取一樽,如果一家三口患病,嚴格來說需要三個健康親友幫忙取得樣本樽,又或是拜託一人分開幾天取樽。

港府在2月25日開始修改凖則,承認快速抗原測試檢測結果。

由快測陽性,到取得所有深喉唾液樣本樽,花了足足3天,交出樣本後,又等了6天,才終於收到當局發來的簡訊,通知我「初步確診」,根據香港衛生部門原本的指引,患者進行第一次核酸檢測後,結果呈陽性的話即屬「初步確診」,重覆檢測確認陽性後,才算作正式確診。

由發病到正式收到當局通知「初步確診」,我前後花了9天。從收到通知到現在,又大約一周過去,也沒有任何衛生部門的人打電話給我,追蹤我的行蹤、感染源頭和密切接觸者。

這也沒辦法,確診人數太多,衛生部門太忙了。

意識到確診數字急升的港府在2月25日開始修改凖則,承認快速抗原測試檢測結果,如結果陽性也會被接納為確診個案,並將推出網上登記系統,讓民眾自行登記。如果患者自行發現自己陽性後約一周,如果快測結果連續兩天呈陰性,可被視為康復可外出,家居接觸者也是有差不多的限制。

換言之,很多人得到當局檢測結果時,其實已可能自行把自己視為康復者,又或是從頭到尾,都依靠患者是否自行做到嚴謹的居家隔離,就算他們繼續上班,或是上街四處逛,當局也追查不到——這也可能是這波疫情失控的其中一個原因。

突然承認快速測試結果,背後也牽涉不同的問題,例如市面上仍然有一些病毒快測品牌不在當局的認可名單之列,市民也不一懂得正確使用這些快速測試。

香港疫情:在人均3平米的劏房確診,市民需要等待三天才能入院

在香港隔離很難

染疫人數的增長,遠超隔離設施可負荷的人數。居家隔離成為不少自行檢測陽性患者的防疫措施,但香港地少人多,一家幾口居住在狹窄的空間,共享廚廁增加了互相感染的風險。

我和確診家人自行隔離在約80平方呎的睡房十多天,醫生告訴我這種做法不妥當,但我家中還有另一位未染疫的室友,他忙著清潔消毒家中每一角落,以及增添家中物資,和為我們安排膳食。他在家中另一睡房隔離,面對的風險很高,但幸運地,他沒有確診。

對於家中有未打針的長者或小孩來說,居家隔離的情況更為嚴峻,一旦他們染疫,病情會比較嚴重,例如一位爸爸陳先生,他和我近乎同期染疫,一直和我分享求醫求驗的訊息。

他確診後一直躲在睡房,希望獲安排到隔離設施,但苦等多天,政府音訊全無,他家中僅1歲的小朋友隨後確診,因高燒、嘔吐、抽搐病徵,要到急症室求醫,慶幸這個小朋友已經逐漸康復,但可以想像他為人父親的自責和帶病照顧孩子的身心負擔。

陳先生對記者說:「如果因為我不能去隔離而傳染給兒子,令他有什麼不幸,這個政府會難辭其咎。」

香港700多萬人口,已有600萬以上的市民接種第一劑疫苗,但長者疫苗接種率仍然不足,其中80歲以上的長者,只有約一半人打了疫苗,小孩子打針也還處於起步階段,不少專家此前指出,香港需要嚴格的防疫措施,很大程度也是為了保護這些脆弱群組,也是難以「與病毒共存」的原因。

香港政府近期一直堅持的「動態清零」政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實際操作上,無論是檢測、醫治患者還是追蹤個案,各個層面的安排都嚴重滯後。

業界人士表示,香港食品貨源充足,但因搶購潮、超級市場及運輸人手短缺,令貨架難以即時補貨。

確診一周後,我的新冠症狀已經完全消失,連續兩天快檢結果陰性。我從隔離兩周的睡房走出來,再次來到超級市場買東西的時候,發現這個城市已不一樣。我家樓下的唯一公車線已經取消,我所住的大廈也因保安員要居家隔離而無人看守,附近多家食肆和商戶店貼上告示,因疫情嚴重而關門。

許多商戶和食肆因員工或其家人確診,要縮短營運時間或暫停營業,一些公共運輸也因疫情而要縮減班次或取消服務。

香港政府正計劃推行全城強制檢測,有一名官員說不排除「禁足」,引發超級市場搶購潮,貨架上空空如也。

港府在3月1日曾發新聞稿,稱「完全理解」市民的焦慮和憂心,呼籲市民提高警覺,留意政府資訊,「不能被別有用心的人所散播的謠傳誤導,從而產生不必要恐慌,作出非理性行為」。

特首林鄭月娥連日來多次感謝中央政府支援香港建設方艙醫院、協助香港檢測和護理工作及確保香港物資充足,她表明就算全城「強檢」不會全城「禁足」,只是希望大幅減人流。

但具體如何做?這麼多人聚在一起「強檢」會否增加風險?政府如何判斷哪些確診者可以進入隔離措施?從「強檢」消息出爐至今,未有定案。

全體香港市民,包括數以十萬計的新冠患者,只能繼續耐心等待。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