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铁良:评说《“气墨灵象”艺术论》

  • 拥抱时代的全新艺术论
  • 是艺术哲学论更是艺术创作论
  • 追求至高无上的审美境界
  • “气墨”“灵象”相互形式是艺术大道

中西合璧的艺术创新理论

——《“气墨灵象”艺术论》学术研讨会发言

尹铁良

尹铁良

跟吕国英先生有过面对面的交流,也有很多的微信的一些交流。对他新的理念新的概念,比较认同。拿到他的书以后,觉得爱不释手。书中一些新的观点、思考、概念,非常认同。我特别喜欢张坤山先生说的,这本书不是泛泛之谈他是为所有艺术创作而撰写的实际上,他是在对艺术定格调、定境界、定气象,是很、厚重而且至美的东西,很高的境界,很宏大的格调一看这个书,自身很美,又是“气墨灵象”艺术论,这本书语言很美、思维很美、结构很美,体例也很独特,本身就是美的

都说书画同源,确实是这样,在座的可能都在这几个领域里面。事实上,艺术都是解读精神的,在本质上都有相通性。因为是搞音乐创作的,说一说感受。因为想彻底透“气墨灵象”艺术论,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甚至要有多年的实践积累,思考再思考,可能才有所领悟。因此,我就是谈谈感受。

吕国英 著《“气墨灵象”艺术论》

吕国英先生的《“气墨灵象”艺术论》,可以说我们艺术界的一个好事、一件幸事、一件大事。也许是人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多年来都在默默、泛泛创作。冥冥之中,实际上正在热切期待,一种“艺术论的发生,一直期待这它终于来了,就是《“气墨灵象”艺术论》。一个新的体系、新的理论、新的形式、新的概念、新的思维,肯定必然倾注一个理论家的毕生经历,不间断的思考,无数次的碾压,百万字的支撑。从美学、哲学层面,可以是洋洋大观,辉煌的举止,展现在我们面前,我表示祝贺,非常的赞赏,很认同。我想,一定要在我的音乐创作实践中去体会。

我认为“气墨灵象”,要达到至高、至美的境界,才是一种超然的精神。还是必须达到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种气象,这是“气墨灵象”所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境界。我非常喜欢这本书里面的两个部分。“气墨灵象”实际上是两个词组,“气墨”、“灵象”,或者是4个字,不是割裂的实际上非常讲究融合、交互。比如说29页,“灵象”,要讲究“灵”和“象”的合一,“气”“墨”要讲究“气·墨”合一,还有像“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始终这些东西离不开这两个词组,或者4个词。“气墨”是一种法,“灵象”是道。实际上这个东西,在我们艺术创作绝对不能分割的,是交互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感觉,就是“气墨”合一,“灵象”合一,“气墨”与“灵象”相互形式,就是在轮转,就好像一个八卦,实际上在运动中。实际上艺术创作是动态的,在动态中产生,形成一种大道,形成一种境界。我就想举几个例子,大家一块我们想一想。我举3个例子——

《“气墨灵象”艺术论》学术研讨会海报

一、高山流水。尤其是“流水”,“高山”现在基本上没有留下印象。“流水”也没有留下,只是音乐根据一些流传、读取,一代一代,口传心授,恰恰形不成乐谱,更体现出“气墨”审美情态。实际上肯定不是到“高山流水”那里去,去泰山之巅在那创作,肯定不是。受当时的环境,这时候实际上他的创作状态,就是一种“气墨”。这个“墨”和中国音乐创作,紧紧相连。尤其古琴从这个音到那个音,它的滑度,有人说这个是噪音,不是。实际上古琴过程实际上就是线条,有没有书法的墨在里面?整个“流水”,就是这样,这才是江河。实际上这里面突出反映了,形成了“高山流水”大气象,是一个作品。实际上,我们就是一个像“灵象”形成了灵动的这么一个作品,是大象之象,灵觉审美之象。

《“气墨灵象”艺术论》学术研讨会现场

二、贝多芬。是西方古典主义者、浪漫主义者,是一个交替的人物。贝多芬的第九乐章,是他的最后一个作品,那时候他全聋了,什么都听不到,对于一个作曲家来说简直就是一个不可想象的。他在谈第九乐章的时候,经常找他的朋友听他谈,实际上他都谈错了,听不见肯定好多错。这里面我们就想象,他这时候一些美学思考,都在这里面。首演的时候,他自己指挥。演出完了观众一次一次欢呼的时候,男低音歌唱家让他转过身来的时候,他是老泪纵横,什么都听不见,欢呼声、鼓掌声、歌声。虽然贝多芬写了9部交响曲,达到顶峰。到现在250年,没有任何人超过。怎么形成的?他听不见了,技巧技术已经不是,到了最高的境界,技巧和技术已经不算什么了,就是这口气。演唱、唱歌要讲究气息,作曲同样是需要气息,需要笔墨。原来说我们看到一个笔墨等于零,可能是达到一定的精神,一定境界,一定大象,“灵象”的时候,可能笔墨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东西了。

三、美国现代音乐之父约翰凯奇,最著名的一个作品叫“4分33秒钢琴独奏”。大幕拉开,报幕员报幕后,钢琴家走来,然后在钢琴前坐下来,他没有弹奏一个音符,而是在钢琴前静静地坐着,这样一直静坐了4分33秒。“演奏”结束时,全场掌声雷鸣,经久不息……这部奇特的“钢琴独奏”,就这样轰动全世界,达到至美。其实,最高的最大气象的东西,实际上是不用音符的。约翰凯奇说了,音乐不是作曲家的行为,实际上是所有观众和作曲家共同创造完成的,具有多“笔墨”在里面。据说约翰凯奇学过中国道家的理论,讲究一些虚无、空灵,他达到了虚无和空灵最高境界,就是没有了,一个音符都没了,而且是4分33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4分33秒,后面再有多少分钟都没有用。这个你说他的作品有没有“灵象”,实际上我觉得是最大的气象,最高的境界在里面。怎么形成的?我认为这里面又有笔墨,也有材料。每一个观众,都是一个材料。你想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最高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实际上就是吕国英先生的“气墨”,我想都在这里面。

《“气墨灵象”艺术论》学术研讨会部分专家合影留念

最后想重复一句,也许我们艺术创作,面临很多题,人们也关注什么“墨”什么“象”的问题,不太关注美学、艺术学的问题。但我们也许都在期待有一个就是中西可以合璧的这么一个理论,也是融会贯通这么一种艺术理论,用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艺术实践。如今,这个理论有了,这就国英先生的“气墨灵象”艺术论》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