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宁:评说《“气墨灵象”艺术论》

  • 自成体系的理论探索
  • 古今中西美学的有机交融
  • 对引领艺术未来具有高度的自信

引领文艺创作的理论建构

《“气墨灵象”艺术论》学术研讨会发言

孟祥宁 

孟祥宁

我觉得两个多小时的研讨,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感谢许社长的盛情邀请,感谢吕老师。因为吕老师是我们中国艺术报社的老作者,这么多年来给我们写了大量有深度、有影响力的文章。

吕国英先生的《“气墨灵象”的艺术论》,我觉得在理论探索方面,有他自己独特的思考,而且能够自成体系。作为原创文艺理论,在百家争鸣中,不失为非常重要的一家,应该尤其关注。《“气墨灵象”艺术论》既体现了吕先生传统文化修养和深刻认识,同时又体现了孜孜一求、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和一种通达的境界。正是这种境界、探索、坚守不懈,深入、创新与创造,为我们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气墨灵象”艺术论》。这种探索,刚才很多在座专家学者也提到了,对我们美术界、文艺界甚至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有着很强的引领性与示范性。

吕国英 著《“气墨灵象”艺术论》

《“气墨灵象”艺术论》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觉得对于中国美学理论的承前和延伸,具有特别的意义。我觉得某种程度上,“‘气墨灵象’艺术论”是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西方美学的有机交融,是中国文学艺术传统与当代世界文艺理念的一种集合体现。我就觉得这种集合和体现,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艺术命题的回应和担当,也体现了吕国英先生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文艺战线的学者,他的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某种程度上我作为一名编辑或者作为一名记者,看《“气墨灵象”艺术论》,内心很受感染、深感震撼。

某种程度上,一个作者,一定是一个杂家。我觉得方方面面都要有涉猎,而且必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我觉得有这样一本书的呈现,也体现出来吕国英先生的深厚国学功底,和对艺术深入见解,所以非常让我感佩。

《“气墨灵象”艺术论》学术研讨会(LOGO)

第二,吕国英先生不仅仅是学者,同时是我们新闻界的前辈,长期奋战在新闻与文化艺术宣传战线。所以说正是因为他,让我们通过这本书能够感受到视野更加宏阔、角度更加多元,不是一个艺术的某个门类的小圈子或者小范围,而是文艺领域里的方方面面,非常广泛。正是因为这种角度,能够得到美术界、音乐界各种艺术门类的呼应和相应,得到很高的评价与广泛的肯定。我们觉得从多个角度讲,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比如说文艺乱象的问题,我觉得很多一些观点和文章,吕国英先生在2015年甚至更早就已经提出来了,所以我觉得这也是充分体现出了一位学者他的前瞻性。第三个,我也在会上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也见证了“双代”会的盛况。其中我觉得非常切身的一个感受,就是吕国英先生这本书提到的一个创新的问题,他自己在书里说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艺术的创新,贯彻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涵盖全要素,创新思想是要义所在,这种观点,也与“双代”会精神高度契合,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不断开拓文艺事业新境界,所遵循和褒奖的正是这种理念。

《“气墨灵象”艺术论》学术研讨会现场

某种程度上,任何一个理念要顶住压力,坚持不断创新,是需要面对阻力不断突破。所以说我就觉得吕国英先生这部书,能够坚持自己主动创新,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中,不断激活文化信能力,同时具有广泛的示范性。

前一段时间,一直想早一点拿到这部书。看到这部书后,非常震憾,非常受感染。我觉得“气墨灵象”从思想理念到现实存在,由审美境界到文艺呈现,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追求与观照。不仅充满挑战,尤其期待。最后一句话,我觉得很关键。问题有了,答案还远吗?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一个体现出了“气墨灵象论”对概念的高度自信,也意识到充满着艰难和曲折的过程。也就是说其实某种程度上,这样一个研讨会,其实当然就在吕国英先生不断探索之中,答案也在各位刚才在座专家学者深入解读之中,我们也拭目以待。

《“气墨灵象”艺术论》学术研讨会部分专家合影留念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