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臨江宴烤鴨匠心 陳欽成二十載鴨味之旅

作者:紀碩鳴

在倫敦這座國際大都市中,除了大笨鐘、泰晤士河與紅色雙層巴士,還有一道別具特色的風景,就是各式中餐館正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據訪英網報導,倫敦中餐館早已經超過 1000 家。

雖然,有規模的中餐館不會那麼多,不過有一個現象,凡是倫敦有點規模的中餐館都有會一款烤鴨大餐,懸掛起一排油亮光澤、香氣四溢的烤鴨成為風景。且餐家都會說自己的烤鴨最正宗。

這一抹濃郁的東方風味,已然成為倫敦飲食文化中一道迷人的風景線,吸引著無數當地食客與遊客慕名前來。烤鴨在倫敦的中餐館自然是主打菜,但品質就各有千秋。

倫敦臨江宴是一家有規模的中餐廳,光鴨子,在臨江宴就有三種吃法:烤鴨、燒鴨、香酥鴨各有特色。烤鴨讓人舒服色澤很重要,臨江宴的油光鎂亮的烤鴨屬於淡豔的那一類,金黃色且有鮮亮感。一碟上桌就讓你看的垂涎欲滴。烤鴨自然以皮脆肉香催人味蕾,入口即帶入一股鴨油香,足以讓你食欲大開欲罷不能。

臨江宴的鴨子取之愛爾蘭的雲山肥鴨,皮脆肉嫩肥瘦相間,端上桌來鴨香四溢。你可以挑肥也能選瘦,包上面餅夾上作料,色香味統合送入口中,一定震撼味蕾。有這美譽,完全因為臨江宴有一位被食客們稱為「烤鴨大師」的陳欽成師傅。他在烤鴨這門技藝上已經耕耘了二十多年,烤制的鴨子皮脆肉嫩、色澤金黃、味美香肥,一盤烤鴨下肚,總讓人回味無窮。陳師傅的烤鴨不僅僅是一道菜,更是一種對家鄉味道的深情寄託。

那一次見陳師傅時,他正在廚房裏熟練地處理著一只只鴨子。他說:「烤鴨絕非簡單的事情,需要技巧,更需要耐性和經驗。」陳師傅回憶起年輕時剛接觸這門手藝,最初只覺得新鮮有趣,直到投入其中,才發現這份工作蘊藏著深厚的學問。

「烤鴨的竅門有很多,但最關鍵的兩個地方,一是鴨子本身的品質與處理,二是火候的掌握。」陳師傅細細解釋道,好的烤鴨需要挑選肥瘦適中的鴨子,接著經過仔細的清潔與吹風晾乾,這個過程最理想的時間是三至五天,這樣才能讓鴨皮的脂肪適度分解,烤出來的鴨子不會過於油膩,又能保持香氣和脆度。

他提到,烤鴨的火候尤其重要。「現在很多餐廳都用電爐,雖然方便,但我始終堅持用明火的子彈爐,這樣才可以精確調控火候,鎖住鴨肉內的水分。」他用煎牛排來形容:「明火猶如大火煎牛排,可以瞬間鎖住肉汁,讓鴨肉保持鮮嫩多汁,皮又特別香脆。」

說到這裏,陳師傅臉上流露出一絲自豪與欣慰。他曾在倫敦唐人街一家著名的餐廳工作,那裏一天就能賣出上百只烤鴨,經過多年積累,他親手烤制的鴨子早已達到數以千計。在那段日子裏,他悟出了烤鴨的種種奧妙,也慢慢建立了自己的風格與自信。

對於食客如何品味烤鴨,陳師傅也有自己的建議:「烤鴨最佳的賞味期很短,最好是剛上桌就吃,這時鴨肉仍然溫潤多汁,皮的香脆度也最完美。」他建議客人怎麼烤鴨時,應該把它當作主角享用,再品嘗其他菜肴,這樣才能全面體會烤鴨的真味。

陳師傅還分享了一個細節,就是搭配烤鴨薄餅的技巧。「好的餐廳通常會手工製作烤鴨餅,薄而柔韌,配上現片的鴨皮、鴨肉、黃瓜絲、蔥絲與甜醬,入口的味道和口感協調無比,令人回味悠長。」

二十多年來,陳師傅從廚房學徒到烤鴨大師,始終如一堅持著自己的標準與要求。他的烤鴨不僅僅是一道美食,更代表著一種文化的傳承、一份鄉愁的寄託,以及他多年來對中華美食的熱愛與追求。

倫敦的中餐館裏,像陳師傅這樣默默耕耘、守護傳統滋味的工匠還有不少。他們用一雙雙巧手、一顆顆匠心,把中華飲食文化推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讓來自全球各地的人們都能通過一道道佳餚,感受到東方文化的魅力。而倫敦的洋人們也越來越接受陳師傅烤制的鴨子,烤鴨成為來到臨江宴的客人中最受歡迎的菜肴之一。

烤鴨作為中國餐飲文化的重要符號不容置疑,幾乎所有外國政要去北京,都會品嘗這道中國的國菜。而陳師傅的烤鴨故事,烤出的正是中國美食故事,是這座城市裏一道迷人的人文風景,他烤制的每一只鴨子,都飽含著歲月的滋味,也烙印著他對美食的真摯情感。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