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訪問中國前夕開用抖音賬號 德語媒體:價值觀外交到底能有多大效果?

德國總理肖爾茨即將訪問中國,德國總理周一,由總理新聞辦公室營運的官方帳號在這個頗受年輕人青睞的社交平台發布了第一條短影片。總理髮言人強調,在肖爾茨訪華之前開啟帳號「純屬巧合」。德語報刊紛紛就此刊發評論。《奧格斯堡匯報》呼籲肖爾茨必須以更自信的姿態面對中國,切忌重蹈對俄關係的覆轍。《經濟周刊》則懷疑斷絕與專制國家經貿關係的做法是否會有效果。

肖爾茨時隔一年半再去中國,是否會推動價值觀外交?

本周一,名為@TeamBundeskanzler(譯為聯邦總理團隊)的TikTok帳號正式啟動。聯邦政府發言人黑貝施特萊特(Steffen Hebestreit)表示,這個最新官方頻道旨在「為那些越來越多通過TikTok獲取資訊和討論政治的公民提供訊息」,也讓人們瞭解政府工作日常的一些幕後故事。

新帳號的第一個TikTok影片以輕快的旋律作為背景音樂,展示了總理辦公室,以及肖爾茨坐在辦公桌前的樣子。

總理肖爾茨本人則在X平台上發帖回應道:「我不會跳舞的。說好了。」

這句話背後的故事是,2021年聯邦議會選舉結束之後,他的發言人黑貝施特萊特在談到社群網站的時候曾開玩笑說:「我可以向總理先生承諾,他很快就能在TikTok上表演跳舞,如果我們可以共同決定的話。」他緊接著又補充了一句:「從他看我的眼神,我覺得這事兒我們恐怕還得再商量。」

雖然美歐等國家普遍對來自中國的社交軟體TikTok存有安全疑慮,但是這似乎並不妨礙各國政要進駐這一頗受年輕人青睞的平台,在這方面德國總理肖爾茨已經算是行動較晚的了。

雖然美國國會不久前通過法案強制要求TikTok剝離所有權,否則就要將其封禁,但是總統拜登已於今年2月開設了TikTok帳號,以吸引更多的年輕選民。此外,法國總統馬克宏也有TikTok帳號。

肖爾茨4月中旬將訪問中國,隨行的代表團成員包括西門子、巴斯夫、大眾等德企總裁。發言人黑貝施特萊特強調,在總理即將訪華之前開設TikTok帳號只是「巧合」。他也強調,總理辦公室在註册帳號之前,已經花了一段時間對該平台進行評估。

此前聯邦政府曾經排除了總理入駐一個由中國公司營運的社交網路平台的可能性。而如今決定開設帳號,則是為了給用戶提供可靠的、符合其關切的訊息,以此來抵禦外國企圖操縱輿情、散佈虛假訊息的行為。

據悉,德國總理的TikTok賬戶營運管理要遵循特殊的安全規定,比如使用不能接觸到政府內部訊息的專用設備。按照規定,德國聯邦政府新聞處的工作人員不得在工作設備上使用這一社交軟體。

今年3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一個決議案,規定迫使母公司字節跳動出售TikTok,否則將受到美國禁令的處罰。

《奧格斯堡匯報》以「肖爾茨必須要在中國展露牙齒」為題,刊發評論指出,德國總理此行必須要展現出更加強硬且自信的姿態,從而贏得中國的尊重。

「儘管肖爾茨總理會試圖對外界展現出德國能夠參與大國博弈之形象,但是事實上,如今的柏林已經不得不排隊等待北京的接見。肖爾茨上一次去中國還是2022年的11月。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去年春天的訪華行程最後一刻被中方取消,副總理哈貝克至今沒能去成中國。而且,圍繞肖爾茨的此次行程,也有許多怪異的事情發生:儘管他的訪華計劃早在幾個星期前就已公佈,但是詳細行程至今未能敲定。這一定表明,北京並不十分重視此次訪問。」

「所以,肖爾茨在中國必須要止損,避免德國進一步遭到中國的輕視。畢竟,中國在德國的貿易政策以及安全政策中太重要了。但是同時,肖爾茨也必須避免歷史不再重演。德國曾經多年討好俄羅斯,給了後者很多經濟利益,最後卻被俄烏戰爭突然打醒。德國為了避免再次落入獨裁者的陷阱,在去年夏天出台了《中國戰略》,將中國定義為『夥伴、競爭者、體制性對手』。但是這份文件明確反對對華脫鉤,而只是要求降低風險。」

「在上一次訪華時,肖爾茨展現了許多微笑。現在,是時候展露牙齒和自信了。至於他的微笑,他盡可以在新開的TikTok帳號上展現。」

杜塞道夫出版的《經濟周刊》以「德國的道路 – 市場與道德」為題,刊發波茨坦大學歷史學教授Frank Bösch撰寫的客席評論。這位長年研究德國與專制國家經貿關係的學者指出,過去幾十年的經驗表明,徹底斷絕與專制國家關係並非明智的選擇。

「自從本屆德國政府上任以來,德國的經濟政策與貿易政策就似乎走上了新路線。最遲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與眾多專制國家的合作關係就遭到了質疑。尤其是當初德國堅持推進『北溪2號』德俄天然氣管道項目,招致了許多國際批評。對專制國家的經濟依賴,其危險性並不侷限於能源方面。德國是否會在對中國、對卡達的關係上遇到危機,目前還是未知數。」

文章接著指出,德國外長貝爾博克的價值觀外交路線尤其引人爭議。「許多人認為貝爾博克的路線太幼稚、太有損經濟,但也有許多人認為貝爾博克沒有足夠努力去推動價值觀外交。不過,市場與道德構成矛盾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從前的德國政府也必須仔細拿捏與專制國家合作的尺度。」

「公開為人權問題發聲會惹惱歐洲內外的許多專制者。二十多年前的綠黨籍外長費舍爾(Joschka Fischer)或者後來的總理梅克爾等曾在會談時批評侵犯人權現象。但是,光靠言辭是不夠的。面對民族主義政權愈發上漲的權力欲,只能依靠制裁措施予以反制,歐盟凍結給波蘭、匈牙利的撥款就是典型案例。」

作者最後指出,綜合近幾十年的歷史,徹底斷絕和專制國家的合作並非正確的選項。「制裁只是在少數情況下能起到促成政治轉變的中短期效應。即便當年臭名昭著的南非種族隔離政權也是在遭受了許多年的國際孤立後方才崩潰的,而且當時的南非反對派也收到了許多對話機會以及各種援助。歷史經驗表明,合作與批評應當並進,同時配合以具有針對性的制裁措施,提出非常具體的要求。即便如此,對於北韓這樣的幾乎與世隔絕的國家,這種做法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中華時報》致力於提供全面多元的新聞報導, 旨在從不同角度分析討論時事。本報刊登的文章純屬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留下一個答复

請輸入你的評論!
請在這裡輸入你的名字